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徐州柳新礦安置房專案C地塊近日完成竣工驗收。徐州柳新礦安置房建設專案作為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的征地拆遷安置房工程,乃重要的民生專案,其工期極為緊迫,受到高度關注。
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以“一港一城”作為總體目標,構建起了“一心、雙核、多組團”的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並依據“分區實施,配套先行”的原則予以推進。
柳新礦安置房建設專案意在切實有效改善柳新鎮居民的居住環境,待專案完工後,將解決上萬人的住房問題,城鎮面貌及功能與配套設施也將進一步得以完善,居民們將能夠享受到更為便捷、舒適的社區服務,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進一步優化他們的生活品質。從而推動徐州地區的區域性更新與發展。
圖: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徐州柳新礦安置房專案C地塊。
據瞭解,專案C地塊位於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潤新路以北,京臺高速以南,陸港大道以西。專案占地面積4.3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14萬平方米,建設內容主要包括12棟18層住宅及配套公建用房等。
專案自開工以來就面臨工期緊、標準嚴,交叉作業面多,平面管理難度大,且施工環境複雜,施工組織與協調管理難度大。C地塊下有原礦區的老舊基礎,地塊緊鄰居民住宅樓和學校,道路狹窄且經常擁堵,影響混凝土的連續供應。
面對重重考驗,專案建設團隊奮勇爭先、迎難而上。專案部統籌資源配置,優化施工組織,圍繞“黨建+”,全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黨建在安全生產、品質管控、效益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融合穿透。發揮“黨員示範崗”“青年突擊隊”作用,落實安全防護措施,搶抓施工節點,快速推進C地塊生產進度。
為切實抓好品質管控,打造品質工程,專案建設團隊在施工品質樣板化、技術交底可視化、操作過程規範化上下功夫。堅持“樣板引路”制度,指導現場實際施工,以高標準樣板引領高質量建設。開展優秀施工班組評比活動,發放流動紅旗,激發施工班組的品質創優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嚴格按照規範標準施工。應用BIM技術建模,輔助開展品質創優、成本管控等工作,實現技術交底可視化。通過一系列的品質控制措施,C地塊6棟樓已取得徐州市優質結構工程獎。
策劃過程中,專案團隊發現G地塊西南側的教學樓與計畫開挖的基坑之間距離僅為2.8米,鑒於基坑支護結構設計的複雜性,加之其涉及的多樣化工藝與繁重的交叉作業,整個施工過程的安全風險極高。專案團隊多次聯合設計院向建設單位提交申請變更函,詳細說明其對周邊學校安全問題的影響。專案團隊與相關方多次溝通並組織專家評審會後,建設單位確定情況屬實,決定將基坑與教學樓之間的距離擴大至7.8米,同時將原有的咬合樁支護優化為SMW工法樁支護,這一變更不僅將施工的安全風險降至最低,還顯著降低了工程成本。
專案在施工作業時充分運用自動噴淋系統、霧炮機、綠網等設備將揚塵問題控制在最低限度,確保工地揚塵不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專案部緊鄰火力發電廠和洗沙場,頻繁的工業活動產生了大量灰塵,道路積塵嚴重,揚塵問題突出。即使每天都有環衛工人清掃,微風拂過,街上揚起的灰塵不僅影響到附近居民的生活,也對柳新二中的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家叫苦不迭。專案團隊成立環保抑塵小隊,每天輪流跟隨灑水車對周邊學校、街道進行早晚一次灑水,為蒙塵的路面帶來濕潤與清新。專案C地塊榮獲2023年度上半年徐州市建築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示範工地、江蘇省建築施工標準化星級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