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有一所堂头中学,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解放后设立的堂头乡而名,改革开放后堂头乡被撤并,但堂头中学因特色办学在全县全省的影响力没有被撤并。
堂头中学,从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校园生态建设入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独具堂头中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农村示范中学、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校长童克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特级教师等荣誉;各项赛事均名列全县前茅。
校园,既是生态环境也是人文环境,更是“人与自然”的大教育环境
堂头中学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校之初以村旧祠堂为校舍,没有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楼。经过四次扩建后,从一所原来只有六个班的乡级中学发展为二十余个班1200多学生的中学。校园总面积达3915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345平方米,绿化率25.45%;拥有教学、实验、美术、音乐、舞蹈、图书等教室42个。
堂头中学地处浦江县东部金芙蓉山下西侧的山坡地上,远看就山脚下几栋房子的轮廓,走进校园才会发现,学校绿树成荫,就像个公园。校园分新区和老园两部分,有园中园之称。据介绍,学校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入手,扩建新建教学楼和操场,不以拆旧砍树为代价,老校园的门楼、与门楼正对的石雕中国地图、参天的水杉、合抱的樟树、名贵的挂花树等都是见证,特别是几栋陈旧的两层砖瓦房,一看就知道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斑驳的墙体和裸露的红砖,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回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堂头中学五十载办学,“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的初心,在历次扩建中保存下的这些老房子就是初心不改的证据。
环境可以塑造人。堂头中学的校园,是个小世界,其建筑和绿化本身就是一部校园的历史,也是一部生态教材。一是利用空间布置营造环境是学校的一个亮点,如操场边的巨幅浦江地图、浙江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热爱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二是在道路转弯和显眼位置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和英雄雕像,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熏陶;三是用校园里大树与小草的关系、老房子与新房子的历史承接、落叶与常绿植物的搭配、名贵草木与普通草木的相容等,引申说教,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的生命比拟草木的生命,同学们纷纷觉得“人非草木,焉能不及?草木尚且争春,况人乎!”变父母、老师“要你学”为“我要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多年在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种享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这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三年,使得整个人生有理由自信。
学校、家庭、社会,既是单独的教育体,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大教育环境
在堂头中学,校长童克祖自始至终把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紧紧相连,一以贯之的强调课堂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教育方法。举几个例子:
每天上午半小时课间活动。除抓好课堂教育外,堂头中学十分注重课堂外的锻炼。每天九点多钟开始,随着铃声响起,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各班依次有序进入操场和校园的主干道,先是任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的十分钟跑步;随后是各班的兴趣组在指定的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跳绳、舞龙、武术、篮球、足球、唱歌、舞蹈等等,老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每天这样半小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确保了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育并具备一定的技能,这样的结果是,全县中学生组织的各种比赛,堂头中学都能获奖,如全县体育中考实现十四连冠的好成绩。荣誉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拼搏精神,更凝聚展现并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家访活动。堂头中学要求全校性、全过程、全方位的开展“三全”家访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个别学生的家访根据需要可以多次。家访过程中,班主任携同任课教师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家长做详细报告,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针对问题共商对策,努力让家校合力施教最佳化。家访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家庭环境、学生在家表现和时政、安全等方方面面,特别重视孩子在家的起居和家务情况及家庭结构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如老师和学生及家长共同签订“不赖床”倡议书;针对问题学生和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家庭的学生等,学校都会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要求班主任老师制订相应的对策。在家访的基础上,学校还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堂头中学的这些作为,拿学生家长的话说: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做父母的一百个放心。
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参加生产劳动和与有关党政部门联合组织的活动。堂头中学根据农时节令,适时与周边村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联系,安排学生参加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等相关的生产劳动,让学生亲历亲为,了解“三农”、了解农时、学习生产技能、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在堂头中学采访时,我留意了学校的食堂,发现同学们的光盘行动十分到位,这不是说学校的饭菜特别的可口,而是学校的生产劳动课让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珍惜粮食、珍惜盘中的饭菜。
利用节日和假日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活动,是堂头中学的一大创举。如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与县、镇妇联联合举办“追梦少年”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暑假开始后,与公安局联合举办暑期学生“防火防溺防诈”等安全体验活动;配合当地政府的“垃圾分类”“五水共治”“文明创建”等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做好、回家做好,并到村社参与宣传和实践活动,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更是是社会的一分子。
创造学习环境,既是成长之需也是生存之途,更是“幸福家国”的大教育途径。
堂头中学将“培养一个学生,造就一名人才,幸福一个家庭”作为目标,强调学习既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人的生存之途,诗书传家,活到老学到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堂头中学的治学理念。
首先是抓好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做“四有”“四引”好老师,即“有理想信仰、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抽象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四引”内容一直立在老校园门内两侧的墙上;在学校会议室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块巨匾,上面的内容是: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扛得住潮流;顶得住压力,打得开局面。这既是每个老师的座右铭,也是堂头中学的精神所系。
其次是抓好一支“学习型”的学生队伍。初中三年是青春期可塑性极强的三年,也是青春期叛逆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堂头中学的做法是,一方面以历史文化名人、革命烈士先驱和英雄模范人物等为学习楷模,从立志、立德、立行、立言“四立”入手;另一方面,对学生强调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要求学生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树立不进则退、不学则殆的危机意识。这样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是,堂头中学的学生不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将养成的好习惯带到高中、大学,也带到家庭和社会。
第三是抓好德育教育。堂头中学抓德育教育十分注重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其效果也是深根蒂固、受益终身的。一是体现在每年秋季以建党、建国等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征文”“班会”和“思政课”上,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红心向党,报效祖国”“讲好建党奋斗史,传递中国好声音”等等。二是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本镇的“江南第一家”(全国德育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江南第一家郑义门173为郑氏子孙出仕为官报效朝廷(国家)无一贪渎的“孝义耕读”家风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现身说法。三是体现在“蒸饭制”和“值日值周制”上,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师生“蒸饭制”,从控米、淘米到抬蒸饭架、排队取饭盒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节约饭菜和水、环保意识和文明礼让等良好的品质;在堂头中学偌大的校园没有一个清洁工,所有环卫工作均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是“德育、体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实际行动。
(作者:何金海,浦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23年4月6日
分享本页内容
查看更多内容
- 下一个:浦江第一寺——惠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