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物您的位置:频道首页 > 社会 > 社会人物
益说深圳 会长专访丨陈素平:打造中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基地
编辑:真浔  来源: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  更新:2022-5-31

益说深圳:研究院的名字非常特别,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研究院?

 

陈素平: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运用创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激发公众的科技兴趣,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2015年创办并组织实施“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项目,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的气候变化专家资源,现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应对气候变化科普传播的创新型综合智库,现正积极打造中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基地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先后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级相关政府及科研机构的直属单位,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重要的合作关系。研究院拥有强大的跨界科普专家资源,下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拥有 12 名委员、名艺术顾问及 53 名高级顾问。

益说深圳:近年来研究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亮点?

 

陈素平: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国内外科技传播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开展学术研究,重点专注于气候变化及低碳环保相关领域。具体业务范围包括承接政府规划研究和咨询课题、开发并组织科普培训课程、策划并执行科普传播活动、拍摄科普影视作品、搭建科普交流平台。 

气候变化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不仅关乎生态环境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因此,研究院将本机构的重点研究方向与服务内容相结合,2015年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科协的支持下,在科研机构和全国高校的配合下,研究院联合深圳市航都文化公司发起并承办了中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公益影视活动——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大会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研究院以影视为载体,借助现代传媒技术, 利用影视作品信息量大,富有形象性以及和多平台无缝对接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气候变化这一复杂难懂的学科难题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形式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科学普及性。

研究院作为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的发起方和承办方,通过设立专业论坛、影视作品评优、公益展映、科普讲座、青少年气候题材影视作品培训、绿色低碳生活展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平台推广七大板块,多形式地传播气候变化知识和绿色低碳理念。

特别在影片评优方面,六届大会共征集了 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8859 部科学普及、纪录类影视作品,从中评选出了 70 部优秀获奖作品,既鼓励了创作与制片人,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大众推广。几年来这些获奖作品在影院、书店、社区以及深圳各区百余所中小学开展免费公益放映近 300 余场,观看人数达 30 余万人次。同时, 为更好地提升影视作品的科学普及性,大会还采取公益展映+科普讲座相结合的形式,邀请气候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进入深圳各区,在社区、学校、企业对大众进行免费的科普知识讲座,累计 50 余场,覆盖人数 20 万人次。

此外,研究院还集合相关领域的专家智慧,制定了中国第一份绿色影视倡议书;在 2017 年发起了“青锋少年”项目,并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大会的环保类影视作品创作;通过展架展览与实物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全生命周期体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特点,让观众认识了解绿色消费,体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益说深圳:2022年,研究院有什么规划或者创新思路?

 

陈素平:2022年研究院将继续作为气候影视大会的承办单位,与更多的国内外相关领域领先机构建立起多元化的联系与合作,与国家部委、权威科研院所、一流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和技术联盟,建立顶尖跨界专家库,打造一流综合业务团队,为一系列国家和地方重大活动和科研项目提供服务支撑,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全面智库支持。

同时,研究院也将通过创新的运营机制,为从事科技领域和传播领域的专家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向科普产业的转型。继续运用创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激发公众的科技兴趣,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做好基础工作。

素材提供丨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

 

 

 

 

 

分享本页内容

扫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