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正月里采花无呦花采,采花人盼着红哟军来……”71岁的松潘县进安镇东裕社区回族居民唐云福弹起了心爱的土琵琶,以一曲《盼红军》表达了民族团结,幸福生活的喜悦。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却像石榴籽一样亲如一家。”他这样形容松潘多民族聚居繁衍、多宗教和谐并存、多文化交融发展的生动局面。
唐云福家共有13口人,分属藏、回两个民族,祖辈五代生活在松潘,是当地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
他所在的进安镇,下辖8个行政村、9个社区,生活着藏、羌、回、汉四个主要民族的群众。这里的邻里乡亲,彼此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每逢佳节都会互相探望。

近年来,进安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凝心、聚力、铸魂”。
在进安镇,像唐云福这样的多民族家庭越来越多,他们成为松潘民族团结的缩影。
如今,走进松潘,就仿佛步入一幅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不同民族的居民比邻而居,一起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组建起多民族家庭,处处展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景象。

环境美了,百姓腰包鼓了,这是松潘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写照。
松潘县黄龙乡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核心区,辖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97人,曾面临“生态红线多、人才流失快、产业基础弱”等困境。据该乡党委书记梁永介绍,近年来,该乡抢抓国家公园建设机遇,以人才引领、对口援建、文旅融合为三大抓手,探索形成"国家公园+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黄龙乡以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高校智库+本土实践”培育复合型人才,破解高海拔地区引才难;以协作是关键助力,借力东西部协作导入资金、技术等,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融合是核心路径,“生态研学”为纽带,串联农旅、文旅、体旅,实现多元增值。

通过“人才内生力、对口外援力、文旅融合力”的三力融合,正稳步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原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兴、百姓富” 是松潘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另一图景。
据松潘县镇江关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闫永军介绍,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松潘高原农特产业加工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青云镇,是浙川东西部协作的标杆项目之一。
自2018年获评“四川省第二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来,园区持续受益于浙江支援,完善基础设施,建成2万余平米标准化厂房、2000余平米电商中心。

受区域和交通因素影响,松潘有着优质的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但也面临好“山货”怎样走出高原,怎么样向外推荐优质乡村资源的难题。
园区以全链条产业布局与电商赋能为抓手,破解高原“山货难销”,成为东西部协作助推乡村振兴的鲜活范例。
浙江桐乡市援派电商专业技能人才,借助先进地区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和电商发展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以电商服务赋能为抓手,以直播效能为导向,以渠道创新为加速器的全新发展模式,加快实施“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创业”,共建电商产业园,以松潘县新农村、农特产品、旅游业态融合电商营销手段,打造多渠道拓展、多业态融合、品牌化发展的电商发展新模式,助力松潘农旅融合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松潘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当地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截至目前,松潘高原农特产业加工园直接解决当地群众100 余人就业,间接带动超 1000 人就业、惠及 500 余户家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约 4500 元,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收入水平。
闫永军表示,未来,松潘高原农特产业加工园将继续依托自身平台优势,深化浙川资源整合,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朝着 “产业兴、百姓富” 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松潘县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文/图 周俊)